欢迎来到 [中博国际展览官网] , 进入 2026宁波国际文具展
首页 > 头条 > 展会 > 文章详情
文具产业如何接住“童趣经济”的泼天富贵?
372

上海乐高乐园正式开园掀起打卡热潮,LABUBU系列盲盒持续热销,各地博物馆“过家家”式卖文创大受追捧……当“孩子气”不再是孩童的专属标签,“童趣经济”正以多元姿态闯入成年人的生活,用积木、盲盒、文创文具等载体,撬动出一片充满想象力的消费新蓝海。

从博物馆到快闪店:

成年人沉迷“过家家”

甘肃博物馆的文创区里,“麻辣烫摊主”与顾客的即兴互动成了网红打卡项目。“您要微辣还是特辣?想要软烂一点还是酥脆一点?”店员举起毛绒做的“鱼丸”,对面的上班族配合地掏出手机扫码。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西安博物院——游客举着毛绒“肉夹馍”,听店员用方言吆喝“刚出炉的绒馍馍嘞”,有人笑称:“比吃真肉夹馍还上头。”

这种沉浸式体验并非博物馆专属。英国品牌Jellycat在纽约开的快闪餐厅里,店员用锅铲“翻炒”汉堡玩偶,再用餐盒打包递到顾客手中,全程没有真食物却排起长队。买毛绒玩具、沉迷“过家家”,成为大多数成年人逃离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,从童真中寻求安全感的最佳选择。

从迪士尼到Labubu:

玩具成了成年人的“社交货币”

迪士尼的玲娜贝儿火成“顶流”时,成年人的应援场面比明星演唱会更热闹:有人为抢限量款凌晨蹲守门店,有人给玩偶定制西装、拍时尚大片,甚至形成了“娃圈”专属的社交礼仪。而泡泡玛特的Labubu更夸张,108万元的拍卖价、海外门店前的彻夜排队,让这只尖牙小怪物成了跨越国界的“情绪翻译官”,它不用说话,歪嘴笑的表情就能让年轻人会心一笑。

有人在社交平台分享“养娃日常”:给Labubu玩偶织毛衣、拍旅行vlog,仿佛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室友。数据显示,这类成人向玩具的社交平台话题阅读量已超50亿,“晒玩具”成了Z世代表达自我的新方式。

7000万成年人的“玩具自由”:

是补偿还是逃避?

据不完全统计,我国已有7000万成年人定期给自己买玩具。他们在豆瓣“大人也需要玩具”小组里交流“养娃经验”:给玩偶做衣服、修毛发,甚至买保险。有人直言:“小时候爸妈总说‘多大了还玩这个’,现在终于能给自己买一柜子了。”这种被称为“童年报复性补偿”的心理,让很多人在玩具身上找到了久违的安全感。

但争议也随之而来。有人觉得成年人沉迷玩具是“巨婴行为”,“该面对现实的时候却躲进童话里”;也有人反驳:“难道长大后就必须丢掉天真吗?”其实答案藏在Jellycat的“退休名录”里——该品牌每年都会宣布一批玩偶“退休”,引发粉丝集体怀念。这种仪式感恰恰说明:成年人爱的不是玩具本身,而是那些玩偶承载的情感,是忙碌生活里的片刻喘息,是复杂人际关系中的纯粹陪伴,是“我可以不完美”的自我接纳。

当甘肃博物馆的“麻辣烫”被摆在办公桌,当Labubu的盲盒成了解压密码,当迪士尼的玩偶陪人熬过加班夜,我们或许该明白:“童趣经济”的本质,是成年人在坚硬世界里给自己留的一扇柔软的窗,这从来不是幼稚,而是对抗生活的温柔力量。

图片均来源于网络

点赞 0
收藏 0
字数 0/1000
发布评论
评论信息 0 条评论